
时光的脚步从不为谁停留。当我翻开日历,才发现距离援疆期满离开塔城,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光景。五个月前,我怀着一腔热血与些许忐忑,踏上了这片遥远而壮美的土地。如今,回望这些日夜,所有的艰辛与不适,都已沉淀为生命中最厚重、最温暖的记忆。
初到塔城,干燥的气候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接连数日的失眠,让我在深夜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毫无预兆的鼻血鼻塞,让我寝食难安;强烈的紫外线与高温,让我尝到了多年未有的中暑滋味;而颈椎旧疾,也在这温差增大的八月复发。
那段时间,我确实感到过疲惫与孤独。然而,就在我以为要独自消化这些苦楚时,塔城地区检察分院的领导和同事用最质朴的关怀将我紧紧包围。食堂的大姐在打饭时,特意将我的那碗拉条子端到后厨再过一遍热水,并笑着说:“你怕凉,我要让你吃热乎的。”……这些点滴的善意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我身心的绿洲。身体的不适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在这里,我从来不是一个“外人”或“过客”,而是被这个温暖大家庭真心接纳和关爱的一员。
在这份情感的支撑下,我很快调整了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与当地同事一起探讨疑难案件,将新的办案理念与方法倾囊相授;我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在繁星璀璨的夜空下,畅谈理想与人生的朋友。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胡杨”般的坚守,什么是于平凡处默默奉献的担当。在这里,法治也要像白杨一样,成为辽阔土地上一根根坚实的支柱。而我,一名普通的援疆干警,所要参与浇筑的,正是这样一根名为“公平正义”的圆柱。
这根圆柱的基座,是理解。塔城的案件类型、民族习惯、社会结构等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一起普通的民商事纠纷,可能牵涉不同的文化认知;一次日常的普法宣传,需要考虑语言的隔阂与信任的建立。我学会了在办案中多问一句“为什么”,在生活中多听一段“老故事”。基座的稳固,不在于石料的坚硬,而在于它与大地结合得紧密。
圆柱的柱身,是担当。边疆的检察工作有特殊的分量,它不仅是事实与证据的分析与认定,更是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压舱石。在这里,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人心,是公众对法治的信仰。
圆柱的穹顶,是情怀。塔城的夜空,星辰格外低垂,仿佛伸手可及。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也体会到了“家国”二字最深沉的含义。援疆,更是生命的交融。
时光飞逝,援疆岁月即将划上句号。回望这段历程,我已将生命中的一段时光、一份热忱,融入了分院这根正在不断生长、更加坚实的圆柱之中,它矗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承载着人民的期待,而我,是其中一员,无比荣光!
离别的笙箫即将吹响,我心中充满了难言的不舍。舍不得塔城这片天空下的纯净与壮丽,舍不得分院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位亲人。是你们,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刻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是你们,让这段援疆岁月超越了简单的“援助”,升华为一场双向奔赴与情感的深度融合。这是我人生中淬炼筋骨、磨砺意志的半年,更是我收获真情、灵魂丰盈的半年。我的心,已有一片永远留在了塔城,留在了你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