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利明,现任辽阳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从检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15年至2023年任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杨家堡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时光荏苒,回首在杨家堡子村驻村的近两千个日日夜夜,恍如昨日。作为市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我与队友们并肩作战,将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亲眼见证了它沧桑巨变的全过程。这段经历,不仅是我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与村民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从“检察官”到“村里人”
初到杨家堡子村,崎岖的土路、闭塞的交通,以及村民眼中的迷茫与期盼,构成了我最初的印象。“你们是下来扶贫的,什么时候给我送米面油、送钱啊?”一位村民直白的提问让我意识到,物质匮乏的背后,更有思想上的困局。
转变,从身份开始。我们脱下检察制服换上轻便衣装,走进田间地头,坐上老乡炕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政策,用最耐心的态度倾听诉求。从精准核对困难群众档案,到深入宣传国家政策;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开展普法宣传,我们一步步将法治思维融入乡村生活。渐渐地,“小史”成为村民口中亲切的称呼,我们也从“上面来的干部”,真正成为他们愿意信赖的“自己人”。
点亮希望的食用菌产业
面对山区资源匮乏的现实,我们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选定食用菌种植作为突破口。资金、技术、销路,环环都是难关。那段时间,我们奔波于市县之间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技术,协调土地水电打通“中梗阻”,更千方百计引进收购商、建立稳定渠道。当第一茬香菇顺利采收并成功售出,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如今,103栋食用菌大棚已在昔日荒地上拔地而起,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这片“蘑菇云”,不仅是产业成果,更是村民心中的希望之光。
筑实根基 温暖民心
产业发展之外,我们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我们新建桥梁水井,铺设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出行不再难;我们修筑护坡、清理河道、植树造林,为村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新建文化广场、完善村部设施,让公共服务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我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精准发力:为村小更换校服器材、硬化操场;组织免费体检、送医送药,捐赠医疗设备;完成36户危房改造;为21户37人落实社保政策,织密民生保障网。
泥土情深 初心永驻
离别之际,杨家堡子村已路宽灯明、产业兴旺,村民笑脸如花。他们自发前来送行,一句句“谢谢”,一声声“常回来”,是对我们所有付出的最高褒奖。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段驻村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民检察为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脚步去丈量、用汗水去浇灌、用真心换真心的具体实践。未来的路上,我将永远铭记这份初心,在检察事业的征途上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