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回想起几年前的援疆经历仿佛就在昨天。从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到“红色白杨心向党”的兵团九师,四千多公里的跨越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一场从“生活适应”到“使命扎根”的精神淬炼。作为辽宁检察机关选派的援疆干部,我在风沙中学会扎根,在办案中读懂边疆,在学习中坚定信仰,逐渐领会了“援疆”二字背后的重量。2023年4月,我获得了“第九师援疆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这是对我援疆工作的莫大肯定。
山海有情 从“水土不服”到“此心安处”
2019年8月23日,经过10余个小时的飞行,走出机场时,第九师检察分院的同仁早已在机场等候。这份跨越四千多公里的等待,握手时的温度、问候里的热忱,让长途奔波的疲惫化作暖流,让初来乍到的忐忑烟消云散。
初到塔城,最直观的印象是生活和环境的差异,作息的不同也让人觉得有些难熬,但是当地同志们的热心关怀,让我渐渐有了家的感觉。塔城地区有“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入云霞……”优美的歌声和西域美景,也有北疆戍边人的精神图腾——巴尔鲁克山下的小白杨哨所。俗话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抚顺检察机关首名援疆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疆期间我时刻以“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警醒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九师各项检察工作中,坚持以司法办案为工作重点。围绕工作创新、制度建设、培训调研等方面开展援疆工作。
勇挑重担 在履职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
“6·18”涉枪案是重点案件,我接受对该案的核查任务后,克服肩部摔伤和高烧的情况下,仅用五天时间审查案件卷宗十余册,制作了数十页的审查报告。在详细梳理案件事实、深挖犯罪线索基础上,当面向兵团党委和第九师主要领导进行了案件汇报,得到了兵团领导和师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疆期间,在完成疑难案件办理的同时,我积极以参与案件讨论、提出工作思路等方式对当地检察机关的二十余件重大疑难和有较大影响案件发表意见和建议,与办案人就案件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把关案件质量,坚定起诉信心,保证顺利诉讼,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信任。
为加强两地检察干警的业务交流,我面向九师检察机关两级三院全体干警开展了两次业务培训工作。应公安机关的邀请,分别到九师公安局和额敏垦区公安局通过现场授课和网络教学等方式为百余名公安干警开展了《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证据收集与认定》业务培训工作。
无私奉献 做“兵地”检察融合的友谊使者
除了业务工作,我也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法治建设工作。吃住在单位,坚持24小时维稳带班、值班工作。积极投身边境巡逻巡查工作,走遍了九师9个边境团场300余公里边境线。根据维稳工作需要,曾和同事连续四十多小时没有休息,冒着零下几十度低温和风雪,沿着边境线对三百多个执勤点和毡房开展边境安全巡查工作。在2020年7月至9月新疆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单位同事大多居家封闭,业务工作亟待开展,作为单位唯一留守的业务干警,我两次主动延长挂职期限,推迟返乡时间,自觉肩负起检察分院刑检、刑执等业务工作和防疫工作,加班加点办理案件,撰写各类调研材料、工作报告三十余份,保证检察业务工作不受到疫情的影响,用实际行动树立起抚顺援疆干警的责任担当。
“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通过在疆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我深刻感受到兵团精神、龙珍精神、小白杨戍边文化的难能可贵。天涯逐梦,使命必达,在第九师检察分院385天的日日夜夜将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如今,我早已回归原单位工作,可是多年来和新疆检察同仁的联系未曾中断,我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亲人和朋友,并以各种形式延续我的援疆工作。2022年以来,我组织所在部门与九师检察机关业务部门连续四年开展检察业务线上研讨和同堂培训,拓展“兵地”业务交流新模式,两地检察机关共享经验,厚植友谊,协同发展。主动推荐所在部门和条线干警参与新一轮援疆工作,让更多青年干警在援疆过程中得到淬炼。
唯有热爱不畏岁月漫长。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援疆更像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它不仅是地域的跨越,更是一场对党性的深度磨砺与庄严使命的躬行,让我对检察事业、对家国情怀有了全新的感悟,也让我的人生旅途有了灼灼风华的篇章。有了援疆的经历,无论在西北还是在东北,我们一代代援疆干警都会——只问初心,只问家国;只问奉献,只问情深;只问盛放,只问敢勇——无问西东。